• 分类一
  • 分类二
  • 分类三
  • 分类四
  • 分类五
  • 分类六
  • 一曲华章颂好人

    功能特色

    棉花奶奶李文英,在母亲简略的讲述中,她曾在我心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形象——她长年戴着草帽,背着布包,奔波于田间地头。在我的家乡湖北枝江,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知道李文英,但是,直到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她令人感佩的一生才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被我们充分感知。看完音乐剧,我又补充阅读了最先用文字阐释棉花奶奶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张同的《永远的李文英》,一种具有崇高感的人生选择和追求被音乐剧和文字共同阐释,并具有了强大精神感染力。

    《花漾年华》剧照

    李文英是谁?这位出生于1933年的老人,在高中时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从事育种工作,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来改变当时农业落后的面貌。从华中农学院毕业以后,她来到了湖北枝江,从事农技工作。面对棉花生产的病虫害现象,她自觉地选择开展抗病育种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课题项目,并为之远赴海南种植。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她终于选育成功了区域性棉花抗病新品种鄂枝03。退休之后,她的身影仍然活跃在枝江农村广袤的田野上,为广大农民做无偿的农技推广工作。尽管她永远离开了我们,可是,天空记得她,大地记得她,洒满汗水的农田记得她,洁白的棉花记得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一直怀念她。因为她的一生始终为了棉花而奔劳,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大约就是一株朴实无华的棉花吧,所以,她被我的父老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棉花奶奶,而讲述她的感人故事的音乐剧就叫《花漾年华》。

    《花漾年华》选择了李文英一生中富有决定性的六个时刻,以跌宕起伏的乐章塑造出这位俯身大地、书写大爱的知识女性。第一场是奔赴农场,李文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所在,将农村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广大舞台。第二场情系三农,李文英把农村、农业和农民与自己的人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第三场十年磨砺,李文英经过艰辛努力,选育成功棉花新品种。第四场拒绝诱惑,李文英毅然决然拒绝了老同学伸出的橄榄枝,放弃了改善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可能,为了育种成功坚守农村,持守初心。第五场生离死别,一直支持、关心李文英的丈夫身患癌症,永远离开了她,李文英拭干眼泪,重新开始了自己孤独而又无比充实的人生。第六场终生不悔是李文英的心灵独白,也是李文英与众乡亲的情感对话。伴随着恢弘大气的音乐,观众分享、认同了李文英的价值追求,其情感曲线也从感动升至崇高。

    应该说,《花漾年华》的主创团队对李文英的理解是到位的。李文英的朴素而不凡的人生,建立在“爱”这一基石之上。因为热爱,她对事业有不竭的热情。音乐剧中反复出现了米丘林这个名字。这位从事植物育种工作达60年之久,培育出300多个果树新品种的苏联园艺学家是李文英的偶像,也是激励她终生从事育种事业的先行者。有了这份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李文英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李文英的自述《农田春秋》中,她以平淡的口吻回忆了曾经遇到的困难——“当时农场是吃大食堂,我每次去跃进工作回来晚了食堂就关了门,买不到饭吃,挨饿是常事,有时仅以面条充饥。农场的饮水是井水,水质极差,有很重的铁锈,毛巾在水中即变成了红色。食堂的饭菜质量也很差,菜里没有油,很少有肉类等食物,场里的生活是很多人难以适应的。更为困难的是试验经费严重紧缺,上面没有拨一分钱经费,所有购买试验材料(如种子等)、田间调查的工资等都由我自己承担。”但是,李文英丝毫不以之为苦,相反,她引述了丁玲的一段话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追求。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现在,很难考证李文英究竟读了丁玲的哪些书,丁玲又是如何影响了她,可以确认的是,这两位不同年代的女性知识分子都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者,她们的人生都在信念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花漾年华》剧照

    更加让人难忘的是李文英与农民的感情。《花漾年华》特地让那些在光彩四溢的舞台上不大见得着农民,让那些二哥三叔四婶走上了舞台,与李文英共同演出了动人的篇章。对农民,李文英有着极深的感情,她一生奋斗的宗旨,就是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李文英的真挚情感也获得了人民同等情感的回报。在《花漾年华》中,三叔为她亲手做的小板凳在她彷徨于离开与坚守之际深深挽留了她。李文英讲述自己调离农场时的情景更是动人,“车从一队的上百亩棉田经过,当时职工们都在田里干农活,看到送我的车驶过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农具,站在原地目送着车上的我。我看到远处朝我挥手的农民,有的摘下草帽,朝这边挥着。我意识到他们这是在用这种方式向我道别,禁不住泪流满面。”正是基于这份沉甸甸的感情,在尾声中,音乐剧的主创团队让李文英与她深爱的乡亲们互相致礼,既是致敬这位“中国好人”,也是致敬朴素、勤劳的中国乡亲。